|
|
|
| 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35集课程复讲 |
|
赵瑞勤学长 |
|
|
1. 泛爱众 老师教我们不光要尊重社会各行各业的付出,也要关爱鳏寡孤独废疾者等弱势群体,就连社会上的“恶人”也要爱。所谓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,恶人并非生来就恶,因为小时候没受到过正确的家庭教育,没被人真正关心爱护才误入歧途,面对恶人,如果我们“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”,如果我们能演好自己的本分,以和善的态度对待,也就不会与之发生冲突,这一点尤其要做到并教给孩子。 在爱所有的人之后,也还要做到爱护一切动物,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,它们都会爱惜自己的生命,也爱护它们的子女,藏羚羊为腹中胎儿向猎人下跪,黄鼠狼为巢中的幼儿挣脱自己的皮毛,它们的母爱一点儿也不输给我们人类,我们又怎能忍心去伤害呢? 爱护动物之后,所有的植物也要爱护。老师看到课间有小朋友任意的扯树枝,在那一刻,老师想到的是,人对物的态度也就是对人的态度,如果今日想伤害植物就恣意去伤害,他日难保不会去伤害人,因为一个人的存心是“一真一切真”,但是,老师并没在那个当下去劝阻小朋友,而是在下一节课中讲述植物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意义,如果没有植物,我们连5分钟都活不了,植物是我们生命的恩人,却从不向我们索求什么,我们又怎么能不爱护它们呢?现在社会上不爱护植物的现象比比皆是,而正是因为我们不尊重爱护植物,所以经常遇到土石流等各种“天灾”,整个地球的温度也越来越高,如果我们人类不断扩充家园,毁坏植物,当植物消失殆尽了,我们人类也就只有灭亡了。
2.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战国时期的孙叔敖,他年轻时遇到一条双头蛇,当时他们村里谣传只要看到双头蛇的人就会死掉,孙叔敖在那个当下就把蛇给打死并埋起来。哭着回家,他母亲问他为什么哭?他第一反应并不是担心自己要死了,而是伤心不能奉养母亲,问清缘由之后,他母亲安慰他,他这么懂得关爱他人,一定会有福报的,果不其然,孙叔敖后来做了宰相。这就是真切爱一切人的表现。 有位心量宽广的老师说,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,大地所长养的万物都是她的子女,我们人类若不能和动物、植物和睦相处就是不孝,如果我们对它们关爱,就是在尽一份对大地母亲的孝心。放眼看看现在的大家庭,气氛很不融洽,因为所有动物看到人类尤其是中国人就想逃走,我们必须节制口腹之欲啊!
3.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自然能做到“桃李不言下自成蹊”,因为人们所看重的决非是他的容貌是否长的好看。有句话说“君子之风德,小人之德草,草上之风必偃”,君子的德行就像风一样,吹过我们这些普通百姓,我们自然就倒下来受之教诲。孔夫子是很有德行的人,他每日在想些什么?我们凡夫俗子平日又在想些什么?唯有了解心态的差别有多大,才能向圣人学习和靠近。“德之不修,学之不讲,闻义不能徙,不善不能改,是吾忧也”,夫子每日担心自己德行不修,领悟的道理没讲给他人使之受益,听到有善不向之学习,发现自己的不善却没改,我们自己每日又时刻担忧什么呢?
4.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一个很有德行又有才华的人声望自然就大,人们打心底佩服的决非是他多么能夸大。才大着放在行高者后面,也强调了德永远是根基,基于德行的才华绝不会只为一己私利,而是会用之于民,为社会大众服务。面对别人有才华,我们不能只徒有羡慕,必须认识到每个人的成功背后是付出了很多艰辛的努力,有恒为成功之母。
5.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自己如果有什么才能,一定不要小气,要尽心尽力去帮助有需要的人;而人家有才能则一定要成人之美、随喜赞叹,不能轻视诋毁别人。我们都想求财富、智慧、健康长寿,那么想得这些果,得知道要种什么因才能如理如法的求到。想要财富必须种财布施,有钱就种外财布施,没钱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力、经验来修内财布施;想要智慧就必须种法布施;想要健康长寿就得种无畏布施,让别人免于畏惧、担忧。而其中法布施同时具足三种布施,因教导别人的时候,把自己的经验说给别人就是在修内财布施,而讲给别人的时候也加深了自己的印象,聪明智慧得以增长,若别人因为我们传给他的经验或道理而有所获得,免于心灵上的不安,也是在修无畏布施。而且法布施是从根本上解决一个人的问题,经济上帮得了人一时却帮不了一世,唯有把正确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教给他,让他接受教育改变思想观念,才是真正帮助这个人乃至他的家庭。
6. 勿谄富 勿骄贫 对于富有的亲戚或他人,我们不要去谄媚巴结,对于贫穷的人我们也不能轻视鄙视。子路问夫子“贫而无谄,富而不骄,何如?”,夫子说不如“贫而乐,富而好礼”,如果我们正值贫穷,要晓得贫穷的原因,明理了就不会怨天尤人,想要富贵就去种财布施就好了;而如果我们富有,不能因为富有就目空一切,也要懂得谦恭有礼,还要去关心帮助那些贫穷有需要的人。
|
|
|
感恩学长的分享! 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 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|
|
|
|
|
|
|
|
|
|
|